太禾设计卢仲良 - 把设计融入人与自然丨风景园林网专访

 

 

 

访谈

 

2023

 
在太禾设计主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集团景观设计工程院设计总监卢仲良的眼中,“太禾”是一颗小草。这也无意中与他的设计一直关注人与自然的做法相合。在一个旅游度假区项目中,太禾可以从多达六个角度诠释设计与自然的结合,让人叹为观止。
近日,卢仲良先生在接受风景园林网采访时提出,好的设计应该能充分发挥自然的魅力,满足人类的需求。他还提出,无论规划、景观还是建筑设计,都要先有理想,树立目标,然后想办法实现。年轻人要想在设计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要学会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会享受设计。
卢仲良

 

努力做到最好是我们对待设计的态度
 
 

风景园林网:

 
 
“太禾”的名称比较特别,可以介绍一下其含义么? 

卢仲良:

太禾是我给工作室取的名字。“太”比“大”多一点,表示一种态度,追求极致。英文名Tophill(巅峰),意思是努力做到最好,这也是我们对待设计的态度。“禾”是自我定位,我们是一颗小草,不是大树。但我们是一颗生命力顽强生长旺盛的小草,给一点点阳光和土壤,我们就会生根发芽,美化一方大地。大树底下好乘凉,但禾下不能乘凉,禾下要挥汗流泪,“凡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风景园林网:

 
 
可否简介一下您本人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卢仲良:

我1992年进入同济大学读书。当年正好邓小平南巡,中国进入思想解放、经济突飞猛进的黄金发展时代,我随后的研究生与工作生涯都是在同济度过的,是同济规划院最早的员工之一,也是中国规划设计引入注册制度后的第一批注册规划师。我工作前十几年承担的大多是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如西安曲江新城、昆明南城、中南大学新校区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项目是我设计经历的一个转折点。我进入了核心主创团队,参与了世博规划实施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体会到,作为设计师,在宏观规划与具体工程设计中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宏观规划受到政策、政府、资本等多方意志的影响更大,设计师能实现的想法相对较少。而具体的景观或单体设计,设计师的作用更重要。因此世博之后,我开始更多专注可以落地建成的设计项目,近十多年来陆陆续续完成了一些落地建成的作品。
 
世博会图纸(卢仲良手绘图)
 
好的设计应该能充分发挥自然的魅力
 
 

风景园林网:

 
 
景观规划设计如何体现自然生态性?请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卢仲良:

我的设计一直关注人与自然。早期的规划设计项目,“轻触场地”(touch the earth softly)经常出现在我们文本的设计原则一栏。后来我们开始实施工程设计,有了更多的机会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近期建成的金华兰湖旅游度假区项目为例,至少从六个角度诠释了设计与自然的结合。
 
第一是保护自然。尊重原生态的山水地形。兰湖场地中有50%以上的地形植被是原封不动的。兰湖景点大草坪,草坪中最自然最漂亮的树林都是现状保留下来的。
 
第二是利用自然。兰湖以前叫高潮水库,水本来是用来灌溉的,从西边的灌溉渠直接流走了。我们让灌溉水拐一个弯,先到东边的小溪休息一下,再继续去灌溉。李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很美,有了流水,再弄一点落花,在水边上种了樱花和丛生福禄考,再来一点喷雾,仙气飘飘,就创造出花溪这一个入口标志性景点。花溪的水来自高位水库的活水,不浪费任何能源。
 
第三是欣赏自然。自然都是美的,但不同角度欣赏美的感受不一样。我们在兰湖设计了一个栈桥形式的游船码头,临空探入水面48米,站在桥头俯瞰兰湖,水天一色,上下左右被天光水影包裹,自然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是融入自然。景观建筑姿态不要太高,要趴在地上,最好能够低到泥土里去。这样自然才能很舒展很完整,树木才能挺起胸来。兰湖游客中心的设计采用了和花丘一样低矮舒展的形态,建筑比周边的树木低,掩映于树林中。
 
第五是修复自然。这个度假区中有个残留的苗圃,种植的苗木被销售后留下了大面积裸露的空地,导致水土流失和严重的扬尘,整体形象可以说是大地的一道疮疤,我们将空地改为草地,保留原生植被,再塑造整理地形,形成植被疏密有致的空间。这些草坪场地也变成了音乐节会场。
 
第六是模仿自然。兰湖有个景点兰桥,设计概念源于当地名人李渔《介子园画谱》中的兰花。桥的造型像一片兰叶,跨过冲沟,人在兰花叶子上观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与文化在这里都有对话。
 

兰湖度假区鸟瞰图 ©马元

游客中心 ©马元
观景平台 ©马元

兰桥(照片)©马元

花溪(照片)©马元

活力草坪(照片)©马元

说到生态,我的理解就是生物生存的状态。在设计层面,生态性最重要的是保障不同生物生存的空间。如果想要提高生态能级,就要让更多的生物能生存下来,就需要扩大生物的活动空间。设计常用的手法是建立更多的廊道去链接,像水系、绿廊、风廊等。
 
在近期做的长珠潭绿心中央公园总体规划中,我们提出保护修复九条生态敏感带,通过生物走廊把绿心生态和外围更大氛围的罗霄山脉、雪峰山脉、南岭山脉链接,就是基于生态的考虑。

 

 
 

风景园林网:

 
 
城市景观尤其旅游区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中心? 

卢仲良:

人和自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不应该突出谁、弱化谁。以人为本和尊重爱护自然是不矛盾的。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侧重点会不一样。在武松打虎的年代,人类更多的是需要抵抗来自自然的危险。当下,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自然带给我们的精神养料。好的设计,应该能充分发挥自然的魅力,满足人类的需求。
 

以青岛世园会主题广场的设计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功能性景观场地,首要的任务是要保证每天十几万的游园旅客汇集到这个广场时不会发生拥挤踩踏事故。但这个项目现状地形是个洼地,高差十几米。从大人流活动安全的角度考虑最好是能把洼地填平,从尊重自然轻触场地的角度,最好是不要大动土方。最后我们结合地形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螺旋形坡道,将广场各个方向进入中间的通道旋转拉长,用坡道替代台阶,解决场地高差,化解踩踏风险。旋转拉长的坡道之间就是展览的花卉,总体形成青岛市花月季的形态,呼应世园会主题。人在花中,花随人舞,人是观众,也是演员,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和谐共生。

 

2014青岛世园会天水地池区景观规划设计——主题广场

 
 
 

风景园林网:

 
 
您参与过一些边疆的项目,如海南三沙主权广场建设、西部援藏区开发,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卢仲良:

应该说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边疆的项目因为区位等原因,的确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海南三沙的项目因为处于远离大陆的南海深处,又是国际政治热点,怎么处理敏感的主权表达问题是关键。我们的设计没有用任何符号语言去刺激周边国家,而是为守岛市民建立了一处遮阳避雨的户外庇护场所,用母亲雕像含蓄的表达家国情怀。
 
海南三沙主权广场

我参与的援藏项目在甘肃武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历史上的匈奴曾在那一带活动,现状以汉藏民族为主体,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一直是重要而敏感的话题。当地一些具有民族、宗教符号的元素有特殊的含义,所以在当地设计时对地方文化的表现和发掘十分慎重。

 

设计的基本思维方法都是相通的
 
 

风景园林网:

 
 
您对城市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怎么看? 

卢仲良:

我认为设计是相通的。城市规划偏重宏观分析,有很好的大局观,风景园林偏重人与自然,有更精细的人体尺度。
 
 
无论规划、建筑、景观,早期是不分专业的。城市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人们需要专门知识去应对解决。经过一些实践后,一些指向性较强的专门知识汇聚归纳总结,就形成了新的独立专业。
 
专业的产生与分类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在处理城市出现的问题时,不应有门户之见,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去寻找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只要是设计,其基本思维方法都是相通的。其一是问题导向:城市更新、环境改造、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都要先找问题,问需求。找到病因,再开处方。其二是梦想导向:规划的乌托邦、田园城市,景观的公园城市、空中花园,建筑的各种主义思潮,都是先有理想,树立目标,然后想办法实现。其三是材料与技术依赖:人类从夯土洞穴,到木构建筑、到混凝土建筑、到高层玻璃钢结构建筑,总体上是材料与技术决定了设计风貌。当下,新材料、参数化设计、人工智能工具正在形成新的设计创新范式。
 
 
 

风景园林网:

 
 
对年轻设计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卢仲良:

我觉得年轻设计师大多并不喜欢听建议。年轻时有冲劲,想干什么,去闯、去试就行了。如果一定要我说,我的感悟就是对设计的兴趣很重要。很多毕业生开始信心满满,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坚持不下去,因为踏入社会后有很多因素影响制约他们。要想在设计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必须要有兴趣,学会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会享受设计。

 

————END————